
调味品是提升餐食风味的核心食品,其配方(原料配比、发酵工艺参数、添加剂用量)直接决定风味浓郁度、品质稳定性与食用安全,开展调味品配方分析检测,对调味品企业保障产品一致性、符合安全标准意义重大。
检测范围
发酵调味品:包括酱油(生抽、老抽、鲜味酱油)、食醋(陈醋、米醋、白醋)、料酒(黄酒基料酒、调味料酒);
复合酱料:涵盖辣椒酱(蒜蓉辣酱、油泼辣子)、豆瓣酱(郫县豆瓣酱、黄豆豆瓣酱)、沙拉酱(蛋黄沙拉酱、千岛酱)、火锅底料(牛油火锅底料、清油火锅底料);
香辛料及其他:如花椒、八角、桂皮等单一香辛料,辣椒粉、胡椒粉等香辛料粉,味精、鸡精等增鲜调味品。
检测标准
基础安全与产品标准:
GB 2717-2018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酱油》(酱油的氨基酸态氮、盐分等指标);
GB 2719-2018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醋》(食醋的总酸、不挥发酸要求);
GB 2760-2024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》(调味品中防腐剂、甜味剂等限量);
GB 2762-2022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》(调味品中重金属限值);
GB 4789.22-2020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调味品检验》(调味品微生物检测)。
细分品类专项标准:
GB/T 18186-2000《酿造酱油》(酿造酱油的发酵工艺相关指标);
GB/T 18187-2000《酿造食醋》(酿造食醋的发酵度、香气指标);
SB/T 10379-2012《速冻调制食品》(火锅底料等调理调味品参考);
GB/T 8967-2015《谷氨酸钠(味精)》(味精的纯度、透光率要求)。
检测项目
成分分析:检测呈味物质(酱油中氨基酸态氮、食醋中总酸、味精中谷氨酸钠含量)、原料成分(酱油中大豆 / 小麦含量、酱料中辣椒 / 花椒特征成分)、糖分(甜辣酱、沙拉酱中蔗糖 / 果葡糖浆含量)、脂肪(油泼辣子、牛油火锅底料中脂肪含量);
理化指标检测:包括盐分(酱油、酱料中氯化钠含量,影响风味与防腐)、pH 值(食醋酸度关联,酱油 pH 影响风味)、水分(香辛料粉水分,防止结块霉变)、灰分(反映原料纯度,避免杂质过多)、氨基酸组成(酱油等发酵调味品营养与风味指标);
安全检测:如食品添加剂(防腐剂苯甲酸钠、山梨酸钾,甜味剂三氯蔗糖、安赛蜜,色素焦糖色、柠檬黄含量)、重金属(铅、镉、砷,香辛料易富集)、微生物(菌落总数、大肠菌群、霉菌,发酵调味品需控制杂菌)、污染物(亚硝酸盐,酱腌类调味品重点检测)、农药残留(香辛料中有机磷、拟除虫菊酯类残留)、生物毒素(黄曲霉毒素 B1,花生酱等含坚果酱料需关注)。
检测方法
成分分析:氨基酸态氮用 GB 5009.235-2016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氨基酸态氮的测定》滴定法;总酸用 GB 5009.239-2016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酸度的测定》滴定法;谷氨酸钠用 GB/T 8967-2015 高效液相色谱法;
理化指标:盐分用 GB 5009.44-2016 电位滴定法;灰分用 GB 5009.4-2016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》灼烧法;
安全检测:亚硝酸盐用 GB 5009.33-2016 分光光度法;黄曲霉毒素 B1 用 GB 5009.22-2016 免疫亲和柱净化 - 高效液相色谱法;农药残留用 GB/T 23376-2009《茶叶中农药多残留测定 气相色谱 / 质谱法》(香辛料参考)。
百检在调味品配方分析检测中,可覆盖发酵类、复合酱料、香辛料等全品类调味品,检测费用亲民,能针对调味品 “高盐、发酵” 特性,精准检测呈味指标与安全风险,帮助企业优化配方风味、控制生产质量,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。